
小麦丰收,而四岁的小孙子觉得还是和奶奶玩更好。
2016年7月拍摄于甘肃秦安



躬
在担起另一捆麦子之前,要先举起这一捆--此时,这个被迫弯腰的动作,更像是向神秘而伟大的自然鞠躬......
2017年7月拍摄于甘肃秦安

笑对生活
面对镜头和丰收的庄稼,这位默默收割的大姐露出了朴实的微笑。
2017年7月拍摄秦安县大寺村

俯瞰麦地
一个人在默默收割。从高处俯瞰,零散的小麦摞与地埂形成了某种节奏。
2017年7月拍摄于通渭县榜罗镇

拔胡麻
胡麻是黄土高原最主要的油料作物。小麦收割完毕后,紧接着用双手拔出胡麻。
2017年7月拍摄于通渭县义岗川

拔胡麻的人,手上沾满了泥土
2017年8月拍摄于秦安县王铺镇

架子车拉麦
三个人拉着一车麦子,爬上山坡。背景是连月干旱、晒卷叶子的玉米。
2017年7月拍摄于甘肃通渭

下坡
在一些交通欠发达的地区,人力架子车依然是一种经济而环保的运输方式。只是,那飞扬的尘土知道脚步的沉重.....
2017年7月拍摄于甘肃通渭

牛拉车
借助于牲畜的力量,架子车便有了在山区运输300公斤重物的强大动力。
2017年7月拍摄于甘肃通渭

摞麦垛
传统的麦垛已失去了它优美的造型、光洁的外表--由于小型家庭脱粒机的推广,大部分人 把麦子运到场里后,直接用塑料纸一盖......
2017年7月拍摄于甘肃武山

脱粒机脱麦
更多的家庭选择小型脱粒机,一家子人可以较轻松的搞定麦子的脱粒任务。这种方式几乎已经代替了传统的碾场。
2017年7月拍摄于秦安县王铺镇

摊场
把麦子摊开在场里,然后等待烈日暴晒,之后就是拖拉机大显身手的时间了。
2016年7月拍摄于甘肃秦安

打麦场
远处的老人在挑出好些的麦秸秆,作为冬天闲暇时候编草编的材料,近处的小狗在一堆糠皮中惬意“休闲”。
2017年7月拍摄于秦安县王铺镇
纪实人像

扬胡麻
碾下来的胡麻和糠皮混在一起,由于自然风不稳定,于是支起一个大铁网,在铁网背后架起电动风扇,用木掀将混合物投到铁网上,轻的糠皮就被吹远......
2009年8月拍摄于秦安县王铺乡

打连枷
这种原始的充满“洪荒之力”的脱粒方式,早已经被拖拉机和脱粒机代替了。在农村现在见到的几率和中奖差不多,而能熟练操控这种神器的人,最年轻的也是70后......
2017年7月拍摄于秦安县王铺镇

筛土
由于在土场上工作,免不了大量尘土混进粮食中。筛子就是分离尘土的最佳工具之一。
2017年7月拍摄于秦安县王铺镇

扯麦柴的老人
2017年5月拍摄于甘肃秦安

摘毛桃的妇女
在干旱缺水的山头,只能生长毛桃树。这里的妇女们每年夏天都来收集毛桃,卖给制药厂,每斤3毛钱。一个夏天,勤快的人可以收入一千元左右。
2017年7月拍摄于静宁县原安乡

拿着铲子,这位老人上地去除草。
2017年7月拍摄于甘肃静宁

割苜蓿的人
风雨即来,一位割苜蓿的大叔笑对镜头。
2017年5月拍摄于秦安大寺村

买米的老人
白胡子,老掉牙,旧加重--驮着一袋大米,在正午的阳光下赶回家。
2017年7月拍摄于甘肃陇西。

五保户
拿倒了“老年机”的五保户在打电话。60岁的他,由于小儿麻痹不能站立,视力也极差。午餐是邻居给他的黄瓜加自己烙的干饼子。
2017年7月拍摄于甘肃通渭

“小卖部”
路边的土房子里面,光线昏暗,一对爷孙在自家的“小卖部”里面看电视
2017年7月拍摄于通渭县刘保村

午餐

午餐
两碗浆水面,半个番瓜炒成的菜。
2017年7月拍摄于甘肃秦安县

四年级下册
一身土洋结合的混搭,一本破旧的英语书,斜依在土墙上露出不屑的眼神。
20117年7月拍摄于甘肃秦安大寺村

切西瓜
这位励志的马哥是家里唯一的劳力--87岁的老人瘫痪,妻子智残,这个小孩生下来花了10几万抢救......靠自己的努力修起这间砖木房,虽然他没有上过学,墙上却挂满了字画......
图为马哥正在切用粮食换来的西瓜。

收麦时节,中午回家吃饭的母子。
2017年7月拍摄于甘肃秦安

隔着玻璃喂小狗
一只被锁在屋里的小狗饿的叫唤,小孩子拿着牛奶隔着玻璃试图喂它。
2016年4月拍摄于秦安大寺村

门槛上的小孩
坐在门槛上吹蒲公英的小孩
2017年6月拍摄于甘肃秦安

“写字”
当我举起相机时,这些“写字”的小孩中,突然有一个调皮的举起她画的小动物。
2015年5月拍摄于甘肃秦安

破书和错别字
细看,这本书已经很破了,上面的“音译”汉子也是错误很多。
2017年6月拍摄于秦安阳坡湾村
纪实

爬树的小孩
两个留守小孩在爬树
2017年7月拍摄于甘肃秦安

秋游的小学生
几个秋游的男孩在高大的土崖下面。
2015年10月拍摄于秦安大寺村

捉甲虫的孩子
在椿树上捉甲虫的小孩,看见我就躲起来。
2017年5月拍摄于秦安大寺村

回家的孩子
在冬日土灰色的环境中,孩子们的衣物颜色格外显眼,
2016年12月拍摄于甘肃秦安

上学路上
上学路上,一群小孩和放羊人擦肩而过。
2015年6月拍摄于秦安大寺村

嘴馋的小孩
一个小孩在努力够着自己的向日葵。
2015年8月拍摄于通渭东风村
纪实人像

玩雪的孩子
几个小孩在悬崖边的小路上玩雪。
2017年3月拍摄于秦安阳坡湾村

伙伴
一个啜泣的小孩和两个陪他的伙伴
2016年12月拍摄于甘肃秦安县


古堡
上地的老农走过高大的古堡遗址,旁边是尚未熟透的扁豆。在旧社会,古堡是躲避土匪的堡垒。
2017年7月拍摄于甘肃武山榆盘

除草的夫妻
在山头上,一对夫妻在很有节奏的给土豆除草、壅土,如今在农村很少见到壮年劳力。
2017年6月拍摄于甘谷县席家庄。

耕地
两位老人在拉着牛耕地。远处荒芜的土地是进城的邻居“丢下”的。|
2017年7月拍摄于静宁县灵芝乡

回家
一位红衣女子穿过高大的树木,走向远处积雪覆盖的家。
2017年3月拍摄于甘谷县席家庄。

轧山
“轧山”是端午“打醮”敬神祈福的重要环节。以此来企望神灵驱散雷阵雨和冰雹,为即将到来的夏收保驾护航。
图片中这位“司公”拿着小刀扎额头的由来,是原始“神教”(不是道教)“人头大祭”的演变。
2017年5月拍摄于甘肃秦安

打醮
这个77岁的老人是祖传三代的“司公”,如今打起醮宴来,依然身手敏捷。
2017年5月拍摄于甘肃秦安

求卦
端午“打醮”是每年村民敬神祈福的重要活动。
每个环节都要向神灵“求卦”,以卜吉凶。
2017年5月拍摄于甘肃秦安

“船姑娘”
一位划旱船农民在扮演“船姑娘”。

扭秧歌

划旱船
划旱船是社火中的重头戏。

月上梢头,村里的社火队正在集结
2016.2拍摄于秦安县大寺村

看社火
在墙外挤着看社火的村民。

皮影戏-2
晚上叫“灯影子”,白天叫“日影子”。这也是老人们聚集聊天的好机会。

皮影戏-1
不需要华丽的舞台,秦腔是从心里“吼出来”的。

乐公--仪式上吹唢呐的人。
2017年拍摄于甘肃甘谷

赶麻雀
这位73岁的老人种了一亩谷,麻雀最喜欢这种食物。于是老人站在高处的地埂上,拿着“撂撇子”,夹上土块边扔边喊着“呜呜”来驱赶麻雀.....
2017年7月拍摄于静宁县原安乡

推磨
将炒熟的莜麦、甜菜丁、胡萝卜丁在石磨上推下来,做成传统的“干熟面”。
2016年12月拍摄于秦安县王铺镇

留守老人
在被遗弃的房屋背后,有一位留守山村的老人。
2016年11月拍摄于秦安大寺村

剥玉米
2013年12月拍摄于甘肃秦安

手工粉条
自制土豆粉条是陇上妇女每年冬天必需要干的活。
2016年1月拍摄于甘肃秦安

小歇
挖土豆的人,在地头抽烟小歇。
2014年11月拍摄于甘肃秦安

桃花会上的桃农
政府为了吸引外资,请来外地商家在桃园里搞活动。这是几位看热闹的桃农。
2017年5月拍摄于秦安县刘坪乡

棋局
就算是农忙时节,总有几个“闲人”聚在村头,开始破解人为的“棋局”。
2017年6月拍摄于秦安县王铺镇

新式婚礼
一位哥们背着新娘,突破亲友的重围,奔向家门。背景是邻居家刚拆迁过的建筑垃圾。
2017年7月拍摄于甘肃秦安

牛皮癣
在桃园的破败小屋上也有“牛皮癣”。
2017年5月拍摄于甘肃秦安刘坪。

守候
狗狗在家门口守候。
2017年3月拍摄于甘肃秦安

留守小孩
一个暖冬的下午,几个小孩从篱笆墙里向外张望。
2013年12月拍摄于甘肃秦安